铜勾鑃(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_高德总代理

www.travelzen.com.cn 高德新闻 2021-05-23 233 次浏览 没有评论

刘红兵同志任湛江市委书记

文字整理/羊城晚报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黄巧好

图/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提供

“勾鑃”,也写作“句鑃”或者“钩鑃”。它的名字不见于古籍记载,而是源于器物本身的铭文,如容庚所载的“其次句鑃”,以及绍兴出土的“配儿钩鑃”等。勾鑃是一种乐钟,形如大铃,有观点认为它是“铎”或“钲”的一类。

勾鑃是古吴越族的乐器。安徽、江苏、浙江、湖北、山东等地均有发现,江浙最多,即古时吴越文化的主要地区。勾鑃通常在祭祀和宴飨时使用。演奏时,需设置底座来固定柄部,口部朝上,用槌敲击。上古时,以制作材料来分类乐器,共有金、石、土、木、丝、革、匏、竹八种,统称“八音”。勾鑃是以青铜制成的,属于八音之中的金类。此外,还存在少数陶制的勾鑃,应为明器。

1983年,在南越王墓东耳室的北墙下出土了一套八件的铜勾鑃,重191公斤,其中最大的一件重40公斤。这是第一次在岭南地区发现青铜勾鑃。这些勾鑃的表面都阴刻着两行平行的篆文“文帝九年乐府工造”,说明它们是在南越文帝赵眜在位第九年(即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的时候由乐府制成的,同时也反映南越国内设有乐府这一音乐机构(因为汉朝的“文帝”是谥号,生前不用,这里只可能指南越文帝)。在这八字铭文的正下方,还分刻有“第一”到“第八”的序号,与其大小正好对应。铭文为“物勒工名”制度的体现,即实行责任问责,保证生产质量。

编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