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测速_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优势渐显 广州汽车制造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www.travelzen.com.cn 高德园地 2023-08-01 106 次浏览 没有评论

《深圳更深处II·窗》全球温暖首发!国际范×电影感!

    3月16日,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这是GDI智库连续七年发布该报告。

    《报告》聚焦发明专利、PCT专利、同族专利、专利被引频次四大专利指标维度,对标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珠江东岸、珠江西岸和港澳地区)的科技创新情况、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提升成效、创新机构和行业优势布局、大湾区协同发展程度,展示粤港澳大湾区的综合创新能力、优势与不足,助力世界一流湾区建设。

    与以往相比,本次《报告》首次通过选取发明专利公开量在前30名的IPC子组,对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分析。

    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公开量年均增长位列四大湾区首位

    发明专利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数据显示,2017-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公开总量176.90万件,年复合增长率达14.46%,位列四大湾区首位,创新态势强劲。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公开量增长21.74%,达44.96万件,为东京湾区的3.11倍,旧金山湾区的7.07倍,纽约湾区的9.66倍。2017-2021年,珠江东岸发明专利公开量103.83万件,珠江西岸67.80万件,港澳地区5.27万件。广州、深圳、珠海和东莞四地近五年发明专利公开量稳定增长。2017-2021年发明专利领域影响力均值显示,旧金山湾区达7.02,其次是纽约湾区,为5.01。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领域影响力与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相比存在差距,创新实力有待提升。

    从发明专利行业分布来看,粤港澳大湾区行业结构与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类似,重点发展G类(物理)和H类(电学),其次A类(人类生活必需品)、B类(作业、运输)、C类(化学、冶金)同样为热门创新领域。纽约湾区发明专利重点领域分布较为均匀,以A类(人类生活必需品)、G类(物理)、C类(化学、冶金)、H类(电学)为主。

    粤港澳大湾区近五年发明专利公开总量排名前10位的分别为G06F(电数字数据处理)、H04L(数字信息的传输)、H04W(无线通信网络)、G06K(数据识别、处理)、G06Q(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H04N(图像通信)、A61K(医用、牙科用或梳妆用的配制品)、G06T(一般的图像数据处理或产生)、H04M(电话通信)、G01N(化学或物理测试、测量)。

    G06F类发明专利属于计算机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H04L类发明专利是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H04W类发明专利则主要涵盖无线通信网络产业。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电子通信、芯片研发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龙头企业的技术引领,G06F、H04L和H04W一直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创新领域。大湾区以打造“数字湾区”为核心,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数字信息的采集、转化、存储与应用,积极探索核心数字技术,提升芯片自主研发和软件自主控制能力。

    粤港澳大湾区PCT专利公开量超越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

    区域的PCT专利公开量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创新实力及区域内企业或机构参与国际竞争的程度。

    粤港澳大湾区2017-2021年PCT专利公开量13.68万件,与东京湾区相比差距逐年缩小,同时是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的3.19倍和3.81倍。

    近五年粤港澳大湾区PCT专利公开量复合增长率达9.82%,发展前景可观。

    粤港澳大湾区同族专利公开量和复合增长率位居四大湾区之首

    同族专利的作用是判断专利的市场覆盖率,为经济与技术贸易提供专利法律状态信息,以及有助于对专利技术的理解。

    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2017-2021年同族专利公开量303.21万件,东京湾区61.37万件,旧金山湾区24.68万件,纽约湾区17.81万件。

    粤港澳大湾区同族专利复合增长率为20.24%,专利市场覆盖程度居四大湾区之首。

    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质量提升 超越东京湾区

    《报告》用专利被引频次与专利公开量的比值来衡量该湾区发明专利的质量,比值越高表明该湾区的专利质量越高,专利越具有价值。

    2017-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总发明专利被引频次大于总发明专利公开量。旧金山湾区比值最高,为2.86,其次是纽约湾区1.71,粤港澳大湾区1.16,东京湾区0.93。

    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质量与2016-2020年相比,比值从1.04增长到1.16,发明专利质量有所提升。

    粤港澳大湾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有力 创新势头强劲

    对粤港澳大湾区近五年发明专利IPC子组进行统计与分析,选取发明专利公开量在前30名的IPC子组。(IPC子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照表参考《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与国际专利分类参照关系表(2021)(试行)》)

    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明专利公开量最多,共290695件,占比62.37%,其次是数字创意产业发明专利,占比19.63%。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服务业、新材料产业和生物产业占比分别为4.82%、3.16%、1.92%和1.81%。

    行业分析

    粤港澳大湾区不断积累

    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独特优势

    行业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已积累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独特优势

    《报告》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17对粤港澳大湾区TOP500优势创新机构样本(下简称“优势创新机构”)中的企业行业进行归类,入选企业样本的行业共10个类别,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业,商务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建筑业,金融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优势创新机构中,除企业外,还有多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其统一设置为“高校和科研院所”。

    与2016-2020年五年间500个优势创新机构相比: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优势逐步显现;信息技术行业创新能力不断加强,规模不断扩大;门类齐全、规模庞大的制造业体系已逐步形成。

    电子信息相关领域的创新要素在珠江东岸的集聚效应较明显,大湾区99家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优势创新机构中,75家(占比75.76%)位于珠江东岸。大湾区57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优势创新机构中,42家(占比73.68%)位于珠江东岸。

    大湾区70家优势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创新机构中,广州和深圳共50家,占71.43%。65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创新机构中,珠江西岸40家,占比61.54%,其中29家位于广州。珠江西岸入选的6家汽车制造业机构中,4家位于广州,广州汽车制造业持续发力,自主研发,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跨城市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跨城协同创新发展成效显著

    城市间发明专利联合申请是不同创新主体间协同互动与创新联系的重要体现,《报告》以跨城市发明专利合作率为衡量标准,探究粤港澳大湾区不同创新主体间协同创新发展的成效。

    广州与东莞跨城市专利合作率为6.43‰,与深圳跨城市专利合作率为4.96‰。广州与东莞合作领域主要集中在数据处理系统和方法、电磁测量、电数字和数据处理、电路装置、电缆电线安装等方向,随着东莞产业和科技不断优化与发展,广州与东莞优势互补的创新趋势正在得到加强。广州与深圳合作领域主要集中在印刷电路、电设备制造、电数字数据处理、光学、测试分析材料、控光器件与装置等多个领域。广州和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两者相辅相成、优势互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主场。

    佛山与广州跨城合作专利率最高,达7.94‰。两地专利合作领域主要集中在电磁测量、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电路装置、电能存储、电数字数据处理和医用、牙科用或梳妆用的配制品等领域,展现广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发展趋势。

    深圳与东莞跨城专利合作率最高,3.17‰。合作领域主要集中在照明装置、电能装置、电热等方面。深莞“深度融合、一体联动”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积极对接深圳,进一步激发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成为东莞的新命题。

    香港与深圳跨城专利合作率68.03‰,合作领域主要包含电数字数据处理、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数据识别和表示、数字信息的传输、图像数据的处理与产生等方面,展现了产业集聚、要素集中的协同创新趋势。

    澳门与珠海跨城专利合作率18.86‰,合作内容主要包含电数字数据处理、风力发动机、生物学、船舶设备、数据处理系统等领域,展现两地多领域合作、注重产业化的协同创新趋势。港珠澳大桥竣工后,珠海成为内地唯一与港澳同时陆路相连的城市,其粤澳深度合作新支点的地位愈发凸显。

    文、表/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徐静

    (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徐佳宛、张文对此文亦有重要贡献)

    编辑:束孟卿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