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_高德线路
湛江市政协原副主席沈耀严重违法被开除公职
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召开,广东文化界反响热烈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朱绍杰 黎存根 孙磊
图/受访者提供
2月11日,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在广州召开,对新发展阶段的广东文化强省建设提出了方向和目标。大会在全省引发热烈反响,基层文化工作者、文旅专家和学者纷纷就贯彻落实大会精神进行了热议。
李劲堃
发挥文艺引擎作用,唱响时代主旋律
“这些年来,我见证了广东美术界进步的点点滴滴,包括通过‘多馆联动’机制成功举办‘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大潮起珠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广东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等重大展览,广州美术学院成功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填补了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华南地区美术学和设计学科博士点空白等‘高光时刻’。”对于近年来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美协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亲历其中。
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对新发展阶段文化强省建设进行再部署、再推动,宣布实施“六大工程”。李劲堃表示,展望未来,广东文艺界要紧紧围绕文化强省建设计划,抓住机遇,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充分发挥文艺的引擎作用,服务社会高质量发展,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文艺活动,努力推动大湾区文化圈建设,唱响时代主旋律。
在主题创作方面,广东美术界将紧扣党的二十大这一主题,继续聚焦红色革命文化、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海丝文化和现实题材,挖掘广东文艺资源“富矿”,努力推出一批展现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的精品力作。
蒋述卓
为大湾区文化建设创作出更多精品
“大会开得恰逢其时。”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表示,迈入新时代,广东不仅要做经济的强省,也要努力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为广东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和价值引导力。
大会指出,要实施对外传播工程,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广东故事。蒋述卓表示,接下来,广东文艺界将认真贯彻落实大会精神,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建设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
据了解,目前,广东省作协正在为即将落成的广东文学馆做准备工作,文学馆的展陈内容即将形成,同时还在编撰一套200万字5卷本的《广东文学通史》。省作协还会组织作家进一步做好“深扎”创作计划,推出既具有岭南特色又有高质量的文学精品。
近年来,广东文化产业频频出圈,动漫电影《雄狮少年》火遍全国,由广东设计团队设计的“冰墩墩”更是“一墩难求”。蒋述卓表示,接下来广东要进一步发挥文化产业优势,并形成产业链,从人才培养到IP开发,形成完善的链条;同时要将数字技术贯穿其中,以高新科技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曹劲
让陈列在岭南大地的遗产“活”起来
“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召开,令我们考古工作者备受鼓舞,也深感肩上的责任不轻。”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会提到要聚力实施“六大工程”,其中包括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致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对考古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曹劲一直关注广东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新发展阶段的文化强省建设,需深入挖掘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让陈列在岭南大地的遗产‘活’起来,同时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广东力量。”她表示,广东需继续加强岭南考古资源调查,做好考古成果挖掘、整理、诠释和宣传工作,积极强化改革创新,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切实增强广东考古在国内外考古学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文彤
文旅融合促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文彤表示,大会对《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行动方案》作了说明,体现了在文化强省建设中对旅游业非常高的期望,为旅游业尤其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旅游业复苏也迎来新的机会和新的空间。作为文旅产业的研究学者,他深感鼓舞,希望广东旅游业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足够亮眼和足够强大的作用。
文彤认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大湾区城市自身有文化优势。实际上,依托于文化类型的旅游资源开发创新,大湾区旅游业的各项指标以及产业综合实力都稳居全国前列乃至第一位。目前,大湾区已拥有开平碉楼与村落、澳门历史城区两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数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文彤建议,在此基础上,逐步打造一批世界级的标志性景区景点、精品线路、活动赛事、平台品牌,让更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呈现在公众面前,文旅融合力促大湾区建设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建设文化强省 要有强烈的政治使命感
□本报评论员
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昨日在广州召开。这是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强国建设的部署要求,对新发展阶段文化强省建设进行再部署、再推动。各地务必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凝心聚力,真抓实干,落实相关部署,推动全省在更高层面建设文化强省上开创新局面、迈上新台阶。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广东形成了深厚多元而又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广府、客家、潮汕、雷州、华侨、海洋等子文化包容共生,相互促进,构筑起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态。在语言、绘画、音乐、戏曲、工艺、建筑、民俗、饮食等方面都展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质,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涵养滋润着广东人民的精神家园。
广东是中国近代革命的策源地,中国共产党在这块土地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农民运动讲习所、广州起义纪念馆、大埔三河坝战役纪念馆、东江纵队纪念馆等,岭南大地有许多闪耀着革命精神的红色地标,培育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改革开放,广东领风气之先,许多标志性文化现象肇始于此:第一个省级艺术节、唯一的国家级文博会、第一家报业集团……
近年来,广东深入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推进汕头潮州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行动方案。传承保护发展以广东音乐、戏剧、美术、龙舟、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传统文化艺术。推动传统和现代融合发展,以“绣花”功夫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令一大批国家和省级文保、非遗项目焕发新姿彩,吸引民众纷纷“打卡”。广东文艺创作精品迭出,许多作品获国家最高奖项。全省的普惠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创产业等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回顾以往,广东文化建设进步显著,成就喜人,但与党和国家的高标准高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我们依然有差距,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广东是全国第一经济大省,也是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地,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要立足高远,不负时代,不辱使命,为中华文化铸就新高峰作出更大贡献!
广东打造了舞剧《沙湾往事》等一批“国字号”文艺精品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邓勃 摄
九大关键词数读文化强省建设成就
关键词1
文艺创作 更精
2015年以来,广东文艺界各门类艺术精品不断涌现,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共385人次获全国性文艺奖项,6人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14人获得中国音乐“金钟奖”,6人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418项(次)文艺作品获国家级/国际性奖项。其中由广东省歌舞剧院出品的舞剧《沙湾往事》,先后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艺术节政府最高奖“文华大奖”,成为近年来常演不衰的经典剧目。
关键词2
文化产业 更强
广东的文化和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多年位居全国首位。经统计部门核定,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3648亿元增至2019年的6227亿元,约占全国1/7,连续18年居全国首位;占全省GDP比重从2015年的5.01%增至2019年的5.77%,自2014年以来,已连续7年占全省GDP比重超过5%,成为全省支柱产业。
广东文化产业九大类146个行业门类齐全,其中有七大类增加值占全国比重超过10%。
关键词3
公共文化 更全
“十三五”时期,广东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27.38亿元,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广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历史性全覆盖。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从2015年底的218个试点单位增至2020年底的25921个。全省建成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46个、文化馆145个、博物馆343个、美术馆13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14个,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全覆盖;公共图书馆总藏量等多项指标位居全国首位,广州图书馆连续6年基础服务量居全国第一。
关键词4
文化遗产 更活
五年间,广东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增幅达34%,其中新增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文物名录达30处,位居全国第四。全面完成第三次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任务,登记公布不可移动文物2.5万多处,国有可移动文物87.5万件/套。
广东率先实施组建区域考古工作站、取消基建考古企业收费、建立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岁修”制度等举措;还打造了南粤古驿道、广州永庆坊等岭南新名片。
“粤书吧”成为文化旅游的新地标 通讯员供图
关键词5
文明实践 更广
广东省扎实推进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建成文明实践中心(所、站)2.57万个,22个全国试点地区实现县镇村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建成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5.17万多支。
开展文明实践活动260万余场次,直接惠及群众6256万多人,组织乡村振兴文明实践主题活动逾2.8万场次,新文明新思想走进千家万户。
关键词6
文旅融合 更深
广东打造“旅游+文化”产业生态圈,制定实施《广东省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推动首批2家单位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7家、第二批20家单位创成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出台《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创建两批14个广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广东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融合发展和文旅融合“粤书吧”等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其中,2000多家“粤书吧”类新型阅读空间,成为文化旅游的新地标。
文博会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馆, 集中展示文创成果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磊 摄
关键词7
文化湾区 更美
去年10月,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合作峰会召开,广东省文联,中国文联香港会员总会,澳门中华文化联谊会和珠三角九市文联等12家单位代表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构建一个不断增进粤港澳三地民心相通、民意相亲、梦想相连的一体化交流合作平台。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如火如荼,“人文湾区”建设初显成效,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联盟、音乐艺术联盟、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文学联盟、文化教育交流中心等相继成立,三地携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合作峰会、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粤剧日等文化品牌活动。
关键词8
文化业态 更新
从“一江两岸三片区”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到深圳国际创意之都,数字文化新业态异军突起,一条创意文化产业带在珠江畔呼之欲出……全省目前拥有近800家文化产业相关的高新技术企业,文化产业增加值等多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其中广东动漫产值占全国1/3,电竞业、网游业收入逾全国七成。
目前,广东正站在数字文化产业风口,动漫游戏优势地位正不断夯实,文化新业态成新增长点。
粤剧电影《白蛇传·情》 薛才焕 摄
关键词9
文艺队伍 更优
打造新时代“文艺粤军”,激发“文艺两新”活力,汇聚文艺新力量,锻造高水平高素质的文艺人才队伍。
广东省一大批各艺术门类优秀的中青年文艺家许钦松、李劲堃、李仙花、倪惠英、唐彪、曾小敏、谢有顺等,业已成长为我省文艺界的领军人物。其中由曾小敏主演的国内首部4K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助力粤剧跨界“破圈”,电影票房超2100万元,被誉为中国戏曲电影新的里程碑。
整理/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孙磊 朱绍杰 黎存根
编辑: 宝厷